(作者与吴国年在2015年美国洛杉矶特奥会上合影)
在国际体操联合会男子体操评分规则中,在六个项目中有22个动作是由中国运动员的名字命名的。其中在鞍马项中,有一个动作——“任意俄式挺身转体720度或以上并移位3/3”的E组难度动作,是由中国运动员吴国年创造发明的,并由他的名字命名的。(他在自由体操项目上也有一个由他名字命名的动作——后跳转体180度接直体前空翻一周半前滚翻的D组难度动作)
我在2015年7月份参加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世界夏季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体操比赛裁判工作期间,正值在美国定居的吴国年也参加了裁判工作。这样,我两就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交谈。对于这个动作的命名由来,我专门咨询了他。吴国年曾是贵州体操队的队员,鞍马是他的强项,技术好、基本功扎实。当时,曾经在鞍马项目上很有造诣的前北京队教练——张肇华,在看了吴国年的鞍马比赛之后就认为,吴国年在鞍马项目上的技术很好,可以创造一个目前国际上还没有运动员所完成的一个动作,并为他量身定做设计了一个动作——“俄式挺身转体360度并移位3/3”的难度动作。吴国年欣然接受了,并在训练课上尝试了几次。由于基本功扎实,他就很快地掌握了这个动作。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和他的教练——刘言家老师认为,是否可以试试转体720度。结果,没有化多长时间,又成功地完成了“俄式挺身转体720并移位3/3”的难度动作。并在1978年南京举行的全国体操锦标赛鞍马决赛中,采用了这个难新动作,并获得了鞍马第四名。当时,国际体操联合会第一副主席——张全德老师也在场,观看了比赛的全过程,也认证了这个难新动作在中国最高水平级别的比赛中第一次采用。紧接着在1981年中意对抗赛上,他就成功地完成了该动作并获得了冠军。1983年,吴国年第一次代表中国队参加了在泰国曼谷举行的一次国际比赛中,在鞍马决赛中采用了这个动作。这也是这个难新动作正式第一次在国际赛场上亮相,并获得了成功。
1998年吴国年来到美国洛杉矶定居,并当上了俱乐部教练。1999年在一次美国体操锦标赛上,他看到美国一位运动员在鞍马比赛中,采用了由他发明的这个动作。并且,当时的一位美国教练对吴国年讲,这个动作是他们创造的,并准备上报FIG(国际体操联合会)。吴国年当时得知以后,感到非常震惊和意外。并对这位洋洋得意的美国教练讲:“这个动作明明是我早在1978年在中国就成功地在比赛中采用了,你们是没有资格和权利向国际体操联合会申报命名的。”但是,那位美国教练却不以为然地讲:“那你们为什么不申报啊?”吴国年听了此番带有挑衅的话以后,深感不安和心疼。虽然,我现在生活和工作均在美国,但是,我的心在中国,根在中国。这个动作明明是由中国运动员第一个创造发明的,这么能够让一个在时隔20年以后才能完成此动作的外国运动员来抢先一步,去向国际体操联合会申报和命名呢?他感到事关重大,就立即打电话给当时的中国体操协会有关部门谈及此事。有关领导得知此事之后,就马上向中国体操协会主要负责人汇报。协会领导对此事很重视,马上进行了慎重的讨论和研究。他们认为,按照国际体操联合会的当时有关规定,如果要向FIG申报创造的难新动作,必须要在世界三大赛上(奥运会、世界锦标赛、世界杯)亮相并成功完成,才能最终被确认。而该动作第一次出现在赛场上,是在1978年中国体操锦标赛和1985年泰国的一次国际比赛上,所以不能申报。如果,我们申报的话,会被当做笑话和无知的。所以,吴国年的请求和希望被当时的中国体操协会拒绝了。虽然,他感到无奈和无助。但是,心急如焚的他仍然孜孜不倦地为这件事而在努力。此时此刻,他想到了当时担任FIG男子技术委员会委员的李宁先生,他马上与李宁联系上了。当李宁知道了这个事情的由来之后对吴国年说:“这个动作虽然是由你创造发明的。但是,它决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代表中国、代表中国荣誉的。”李宁并表示,他一定会全力以赴,并要求吴国年马上把全部资料整理好,传真给他。因为,李宁马上要到洛桑参加技术委员会会议。而会议内容之一,就是要讨论新动作的申报,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吴国年赶紧整理了一切有关材料,用最快的速度传给了李宁。在接受到了吴国年传过来的材料后的第二天,李宁就飞往洛桑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00年洛桑召开的FIG男子技术委员会上,李宁委员向与会代表,用详细的材料和无可争辩的事实,证明由中国运动员吴国年创造发明的难新动作——“任意俄式挺身转体720度或以上并移位3/3”,最终被FIG确认通过,并以吴国年名字命名。
如今,该动作几乎已经成为每名高水平运动员在比赛中必做的一个难度动作。而“吴国年”几乎成了中国乃至世界体操界家喻户晓的名字了。吴国年即为中国体操增添了光彩,也为世界体操技术,特别是鞍马项目的技术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周福弟 2015年8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