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体操圈 ,作者aoee
“还是要感谢失败的经历,
它会给自己留下更多的东西。”
说到邹敬园,总会让人不自觉想将各种赞美之词加之其身,诸如“天才”“华丽”“出众”。他的超群实力与完成质量,确如宝藏一般惊艳着这个难度一统天下的体操时代。从心为全能狂的少年时期,长成如今无人可企及的双杠揽金王,邹敬园历尽千帆才淬火成钢。
这个23岁的小伙子,直言挫折赋予了他迎难而上的勇气,低谷期的徘徊让他内心更加强大。天性乐观的他,坦言自己记性不大好。他说:“我不会记不太好的事情,也不会记太多特别好的事情,我只会为明天更好的事情去努力。”在他天马行空的想法中,既有青春的无拘无束,也闪烁着“天才”骨子里特有的坚韧与不放弃。
也许,出现在体操赛场上的邹敬园总是闪着光,带着少年老成的沉稳。但是,这位四川娃却是东京奥运体操男团中年纪最小的那个。邹敬园的趣事有很多,但是,关于他记性不太好的这一点,恐怕队里的每个人都能讲上几句切身体会。光他自己透露的就有:曾经在赛台忘带过体操服,比赛中记错过出场顺序,包括东西随手放下之后,下一分钟可能就忘记搁在了哪儿……
不过,作为组里的老么,团队主力中最小的那个,邹敬园是队伍中堪称“团宠”一般的存在。按照惯例,有潜力的青年选手会被称作“希望之星”,但,邹敬园则直接被师哥们定义为能力无敌的“宇宙人”。从小在省队他就是最拔尖的那个,不过,那时候他掌握的难度动作并不如同龄人多,每天不是练后上就是做全旋,日复一日和体能与基本功较着劲。
2012年底,后伦敦奥运时期,14岁的邹敬园终于来到国家队,师从王红卫指导。也是从那时起,邹敬园终于可以为了各种难度动作努力“起飞”。但是,来到最高的体操殿堂,他也体会到了以往不曾有过的紧迫感。“学新动作总是开心的,但是能够达到王导的要求却是不易的。”
那时,邹敬园不害怕王导说“今天做30个”,就怕听到“今天咱做3个”。“做3个”就意味着不用惦记早下课了,一般来说,最后一个需要做上无数次。他模仿王导的语气说道:“就最后一个了,咱们一定得做好!”偏偏就是最后一个,总是让他做到怀疑人生。因为心态一变化,动作就会受到影响,从正确到跑范儿再到找回感觉,往往这么一个轮回才能扎牢记忆。也正是因为王导的精益求精,邹敬园才有了如今的超一流规格。
一次随队到广东外训,王导闲来问他,“大家都说我是魔鬼教练,你觉得呢?”连想都没想,年纪尚小的邹敬园忙着摇头否认。如今再回忆起那会儿,他收不住的咧嘴一笑,说道:“其实我们王导是挺魔鬼的,他的严格不一般。”
大约在2014年,滕海滨作为助教来到了邹敬园的身边。刚退役没多久的腾指导,有别于王导的威严,邹敬园内心揣测着,“能够逃过王导的法眼就会轻松很多。”然而,腾导虽然好说话,可是训练起来却毫不含糊,偶尔遇上邹敬园想讨价还价,腾导总会一语封住他的去路:“我知道啦,你去问问王导。”一来二去,“听王导的”成了邹敬园的训练准则。
小时候,邹敬园和队友比过城运会、全运会,但每次比着比着都成了他自己的独角戏。那时,他总是一个人在单项决赛中单打独斗,看到别家省队的小兄弟们为了团体比赛而热血沸腾,邹敬园心中有着莫名的羡慕。当他披上国字号战袍后,才有了切实的团体赛感受。
“还没开始比呢,就先来一块”这是一向思维跳脱的邹敬园认知中的中国男队。但是,当他真正跻身到团队一员,却发现团体赛的瞬息万变,不只是考验自己的技术水平,更是要求面对逆境时的拥有无比的冷静与超强的意志力。
最初,他跟在肖若腾,或是孙炜、林超攀的身边,基本没什么事情需要操心。但是,为了增强他的团队意识,教练组安排他每场比赛负责带镁粉、蜂蜜。雅加达亚运会单项最后一天,记性不好的他竟然完全将带镁粉一事抛在脑后。结果在半路发现后,只得辛苦腾导跑了一趟。自那之后,邹敬园就逼着自己一定要在出发前盘好自己要带的东西。
邹敬园好动,训练中,每当练完一套之后他会很快恢复,再次上器械。坐不住的他,每次在漫长的团体赛中,都是一种考验。为了适应等待的过程,邹敬园不仅要找到思想紧绷与放松的平衡,还更要保证自己不去胡思乱想。所以,每一次的团体赛经历他都能总结出很多新的感悟。
步入成年赛场,2017年首次参加单项世锦赛,他毫无悬念登顶双杠,惊艳的表现让参赛对手赞不绝口。一年后的世锦赛团体决赛,他的一套双杠高分,成为中国男团夺冠的绝对砝码,那一次的力挽狂澜,让邹敬园明白了自己在团体赛中的重要作用。随后的双杠卫冕,他又一次沐浴在高光瞩目之下。
竞技赛场没有永远的顺风顺水。2019年朝着三届双杠王的目标而去,预赛的失误让邹敬园只得在观众席上,远观了一场没有自己的决赛。空有一身绝技无法施展,邹敬园盼着早日奔赴东京验明正身。
但是,延期让邹敬园又多出365天的等待。去年底的全锦赛场,他想轻装上阵,拿出7成套就可以射落冠军。但当真站上赛场,那份情不自禁的表现欲让他又一次出现闪失。当一个动作失误,就想在下一个动作时提高质量,然而,这并不是他惯有的表现。无法拼出自己实力的不甘,让他体验到了对自我心态把控的失常。
从2017年技术基本定型,2018年编排基本成型,到2019、2020两年的苦其心志,真正站上东京奥运会赛场的邹敬园已然有了新的变化。双杠决赛前,严肃的表情之下,他始终憋着那股气,他知道此前的一切头衔都不做数,此时此刻的他必须拼出全部的实力。“园园雄起!”王导在热身馆里用四川话让他抛开紧张情绪,大胆放手一搏。
带着做足困难准备的心,邹敬园决赛第二个出场。擦镁粉、调整呼吸、亮相上杠,那是一切能够自由掌控的自己,那是一次又一次扭臂倒立、腾空抓杠的自己,那是从后起支撑到另一端稳稳抓牢的自己。当他双脚稳稳钉在垫子上,邹敬园向裁判认真致意,随后双手用力一拍,那仿佛是他心中悬着的巨石终于落地。
那个曾经全能难度拥有过不逊色D分的他,不得不将重点聚焦于双杠本身。抛开了内心的纠结,他在东京拼出了自己。延期的备战过程中,为了奥运会团体赛的以防万一,邹敬园再度重拾起全能的六项训练,尽管无关乎全能决赛,但是,他知道这是教练组为东京团队的方案之一。
就在团体决赛结束之后,邹敬园度过了混沌的两天。他对自己意外抽筋感到懊恼,他为没能完成好师兄们的传承而感到遗憾。但是,失败的不甘之外,他看到了冠军俄罗斯队的意志品质。他说,“团体冠军并不只是青睐实力扛打的队伍,它更是眷顾坚持不放弃的集体。”
“我们只要不放弃,幸运一定会降临。”一如既往,邹敬园带着年轻人的冲劲说道。他笃信,坚持是成功的蓄力池,他已为未来埋下希望的种子,他相信天道酬勤,只要不断浇灌定会开出幸福的花来。
Q:整个东京周期外界对你的希望都很高,你是如何顶住压力拿下这枚实至名归的双杠奥运金牌?
奥运能够拿下来,最想感谢这几年来的经历,让我了解到一切都不会那么顺利。2017年我一出来赢得很顺利,接着2018年内村也和我说,“你的双杠,东京奥运会肯定没问题!”像这样的声音越多,我的压力就会越大。尤其是2020年初,奥运会又多了一年,需要难度和竞技状态都保持在很高的水平上,是挺难的。备战时间越长,心态上就越不一样。
真正到了奥运会双杠决赛,我没有考虑之前的我是什么样的,我脑子里想的就是去拼这个双杠的冠军。我想做到,为了目标去拼,而不是外界说你没问题,你就真的能够顺利拿到金牌的。
上场时,已经没有能不能拿冠军的念头了,想的就是我能不能拼出来。如果用“保”的心态,肯定很难很自然的达到那种境界。所以,要感谢以前失败的经历,给自己留下了值得反思和前进的东西。
Q:说到失败给你留下的印象更深刻,那么,2019、2020这两年的比赛,它们让你反思了什么?
就算东京没拿到,我也还是我,我一样有竞争的实力。人不会永远失败,面对困境时,要有这样不服输的执着劲。每一次比赛对我来说,都是一种体验。2019年,我在尝试做更高的难度和更完美的成套。反过来,2020年,我当时的想法是放轻松比一套7成左右的双杠,但是,真的站上了场,意识到大家都在关注你,不由自主从心底就会涌现出“不行,我还是想拿出自己最好的一套” 。这种想法肯定会影响到做动作时的心态。一个(动作)没做好,就会影响到后面的。整个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个人表现上,而不是为了比赛而去战斗。
Q:从2017到2021年,这五年间你与体操的相处?有过什么样的变化?
五年时间,都是一小步一小步走的,非要说的话,每天其实都差不了很多。一般来说,青少年阶段是运动员进步最快的时候。所以,对新人来说,刚出来的时候总是看起来进步很快。当他开始在一线征战国际比赛后,就很难再去要求技术上的突飞猛进,越往后走都是在保持了。在一线,很难说每年都去学新动作,用新动作,其实,每年去看别的国家选手进步也很少。
我的双杠,大约是从2018年基本成型。有时候,我也纠结技术,想着在鞍马进步一点、吊环和双杠也要再提高。但是,很多东西不可能一直进步。很难说今天练完,二头肌大了很多,还是要遵循规律。所以,这几年都是随着身体和能力的变化,而进行变化。如果太过于想看到进步,练得多,伤病自然也会很多。所以,这几年除了技术,还是经验上,以及心态上更平静了一些。我要做的就是把自己应该做出的东西展现出来。
Q:你一直是中国男队团体赛上的奇兵,如何看待自己在团体赛中的位置和责任?
双杠正常来说,如果我能够发挥出来,把分挑起来,对手就很难在单杠上将比赛局面逆转。这次奥运会团体决赛,当时想着桥本会在单杠上超我们1分,我就想从双杠上面把成绩拉回来,能尽量多拉一点,拉到16.4,可以拉他们1.2分左右,有这样一个想法。结果,平时我都不会去摸杠子的,当时,我想提个气就去拍了下腾导擦好的杠子,结果抽筋了,我觉着这自己没有调节好。
随着比赛激烈程度的变化,别人给我带来的压力,让我瞬间产生的感受,是没有过多自己去调节。其实,我认为压力和动力是互通的,上了场就是双方的博弈。可能我不去想别人的,我去做自己的,也行。但是,如果我去看看他的话,我能发挥的更好,7可能都是不一样的。怎么说,是自己心理准备上差了一点。
当时,我们肯定是奔着第一去的,想拿出最好的发挥。如果不去想后面的结果,可能现实会更好一点。而且,单杠强对团体或是全能来说是一个带动点,内村2016年就是一个带动点。
Q:团决时,抽筋对你双杠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抽筋对我来说很可怕,那个场景,我上不去器械。平时很少会在腾导打完粉后,再去拍我做提飞的那个位置。因为我很相信腾导,那天我还是很相信腾导,但是我想摸一下,一会做的更好一点。其实我就是多了这个动作,摸完了之后,拍了点粉,往回很用劲的这么一搓。正好这个二头肌这块就抽住了。我当时,胳膊就打不直了。
腾导看到后,就问我怎么了。我说得很慢,“我手打不直了”。我怕我一着急,腾导就会着急。我就闭眼说我抽筋了,让我缓一缓。刚一闭眼睛,下面就提醒我,快上啊,时间到了,当时还剩20秒,我就跳上去了。
到最后前翻的时候,是对我影响最大的,前翻正好是要弯手,弯手正好是要直手去撑的话,我是怕我一下子就撑不住人就下去了。下来之后,其实我更多不是在意自己那套没做好,我更多是在意之前的想法导致了我最后抽筋了的这个问题。这对我来说是很严重的。因为我自己觉着能做下来已经很不错了,没举手的0.3分,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了。但是,怎么去以后避免同样的问题再发生。
Q:拿到团体第三的心理感受是什么?
团体比完,我当时最崩溃了,那两天我都挺难受的。因为这不像比单项,团体赛面对的外界环境,临场的那种压力会越来越大。其实,比之前我感觉我们的比赛状态太好了,但是,比赛当时的那种环境,压力就来了。
我感觉从2018-2021年,梦想没有实现,对于中国体操男团的传承我自己受不了的是这个东西。因为之前,恺哥和胖哥,还有杨威、李敬这些体操前辈都是给我们一种目标和动力吧。反观拿到冠军的俄罗斯队,不是说谁厉害、谁优秀的时候,就能拿这个团体冠军。像阿布,都是准备退役了,多少年都没练自由操了,又重新练了。还有,12年出道的小贝从2017年后状态也在下滑,熬了很多周期,正好遇到了纳戈尔内和达拉洛阳。结果,梦想就成真了。我觉着很多的东西,没有说准备好了,就有了的。可能是需要时刻准备着,还要参杂着大家的(努力)在这个里面,才可能成功。包括受伤的达拉洛阳的坚持,也是拼出来了。我觉着想拿这个冠军,不是实力问题,就看坚持、看发挥。奇迹肯定会有的,就怕你放弃了,那就连机会都没有了。随着年纪,人的竞技状态肯定会变差,但是,自己不能放弃,这是我给自己的信念。
Q:你作为这次团队中最小的那个,你会如何定义/形容你们四个人在男团中的定位?
生活中,肖哥比较稳给人感觉,什么自己都清楚;炜哥感觉相对来说暴躁一点;攀哥属于聪明,怎么说,是比较聪明的。至于我的话,反正就是听王导的。
Q:“听王导的”,此话怎讲?
我有想法没有用啊,我会和腾导说,腾导老和我说,你别和我说啊,你和王导去说。肖哥就会说,我们俩都知道啦,不用再说了,你去和王导说。我说,我的肩好痛啊,一个都做不了了。肖哥就说我们都知道了,你去找王导说。但是,只要王导一问,我就立马说,没问题。我就是说不出口,没办法。
我觉着这很管用,如果王导没有这种气场,就达不到这种效果,哪怕是难一点、累一点、痛一点,王导这么一说,就很容易扛过去。除非真的不行的时候,能坚持就坚持。
Q:聊聊你和你的肖哥?
比如有些决定,我会问肖哥,一般他都说“你怎么想的就怎么去做”。他会更关注于我倾向于哪个,可能我会把这个环境、事态都告诉他,他就会给我一个更好选择的答案。
Q:你知道队里的师哥们从很早就一直对你赞不绝口吗?
知道的,但是都不会当面直接夸。师哥之间更多会去找我的问题在哪儿,应该如何做更好。我运气好,我来组里算是小师弟,师兄们都对我挺好的,让我更好的进步。
Q:你的优点是什么?
我最大的优点,不太记事。我不会记特别多不太好的事情,也不会记特别多特别好的事情,我只会为明天更好的事情去努力。或者说我是好了伤疤忘了疼,会重蹈覆辙。但是,我会活得更简单一点,我觉着这是优点。
Q:给三年后的自己说些什么?
三年后不遥远了,希望更有计划一点,计划的更明确一点,不要太多的去走之前的冤枉路。希望把训练、生活上,所有时间都是做的最好、最优质的配额,不要浪费时间、生活、训练。
这个过程自己也要去思考,要和教练商量。虽然说是不怎么记事,但是,有的伤会印在心里头,会让我下一次避免。已经不是16、7岁去闯就完事了,现在是需要有策略的,不能硬拼,那样的效果并不好。
文:++
采访:CS+
图片:++
视频编辑:Violet
特别鸣谢:中国体操协会
邹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