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项目介绍

德国体操系

2007-10-16 11:25

  德国体操系 系指19世纪在德国产生了具有影响的系统化、规格化的体操理论与实践。 19世纪德国之所以在体操发展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并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这同德国所处的具体历史条件分不开。德是宗教改革发源地之一。新兴的资产阶级思想理论(包括体育理论)在各帮影响极大。更主要的是19世纪初拿破仑帝国对外侵略扩张,占领了普鲁士大征领土,激发了德国收复失地、要求统一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主义感情。德国人民采用不同组织和形式起来反抗。这就为德国的体操体系形成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德国体操体系的显著特点是将体操运动运用于对青少年的军事训练。因此,器械体操和军事游戏是这一体系的基础。当时德国体操自称为“土鲁涅(Furnkunst)”。强调在训练中应有军人姿势,动作成直线形状。课上用比赛法,力求一次练习尽量多重复,而且要求严格。强调组织纪律性,培养练习人要有坚决服从命令的军人素质。提介在“体操家”之间有一套特定生活方式,彼此不分贵贱,都用“你”第二人称称呼;一起进餐,饮食简单,吃干面包喝白开水,大家都爱唱“国民歌”,“游历歌”,以培养德国人共同思想感情。这些要求旨在把体操运动同精神意志教育相结合。  

    德国体操体系注重体操宣传和竞赛表演活动。经常在一些重大节日举行规模盛大运动会,称为“体操日”活动。例如3月31日体操日活动,即1813年英、俄、普、西、葡、瑞典等国联军攻陷巴黎,迫使拿破仑退位的日子,举行体操表演活动,规模盛大,是近代史上最早的运动会这一。为了推动全德国社会的体操活动,积极组织“体操联盟”,负责交流体操知识理论。当时德国仅在柏林的体操联盟会员就有1714人之多。  

    德国体操体系有自己一套完整的体操术语,几乎是全新的词汇,都是德国式的术语名称。  

    在德国体操体系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不少代表人物,其中以巴塞道、顾兹姆斯、雅恩、斯匹司最为显赫。  

    德国体操体系对后来体操运动的发展带深远影响。但由于过分强调了意志品质培养,忽视人体生理特点,忽视体操对人体健美作用,同时由于过分刻板,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练习人的主动性。在当时就受到一些体操家的反对,后来导致发生一场“德国、瑞典体操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