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内体操

往事钩沉——忆鞍马“吴国年大爬”命名之事

2015-08-24 08:09 中国体操协会

  感谢即周全、又有福的老弟(周福弟)去美国见到吴国年,谈起“吴国年大爬”被FIG命名之事,才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

  因为我胳膊又直、又长,所以非常喜欢练鞍马,并且练多少次都不累。1965年取得了全国体操比赛鞍马第六名,第二届全运会通过了“运动健将”标准。正准备努力向前进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所有的运动员都停止了训练。

  二年后,我从先农坛体操队退役,下放到什剎海体校当电工,但我仍眷恋着鞍马动作的创新,每天中午按我自己安排,还要练习一个小时的鞍马,学习我最喜爱的鞍马创新动作。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一套全新的自选动作。(包括各部位“单环全旋”------接正转、反转180度,其中还有“单环交叉手挺身转体540度”(后传授给蔡焕宗)和”撑马移动三个部位的挺身转体540度”------后被命名为“吴国年大爬”。

  那年正值“第三届全运会”在北京什剎海体操馆召开,这一天突然发现贵州体操队一名运动员是“左全旋”,动作又轻、又飘。使我滋生了“传他几手”的意念。(心想我不能白练啊!传给他也比留在我身上强)正好他的教练刘言家我熟悉,当场就教了他几个动作。吴国年也很认真的看我做示范和讲解动作要领。

  十年以后,我在先农坛,刚走出宿舍,就碰上迎面走来的小伙子,

  “张教练,您好!”

  “你是------谁呀?”(十年前,就见过一面,怎记得呢!)

  “我是吴国年。体院刚毕业,到北京队报到当教练。”“------------------------”(仍想不起来)

  “您在什剎海教我鞍马动作,那个动作把俄罗斯的运动员都给震住了,研究半天不知道怎么转的-----------。”他的记忆力真好,十年没见,一下就能认出我。

  我这才想起十年前在什剎海的往事。因我教了他好几个动作,到底是哪个动作?他没说清楚,我也没好意思问。

  直到他到美国以后,有一天,打开电视---------世界体操锦标赛实况转播;播音员说:刚才外国运动员做的鞍马转体动作,就是以我国运动员命名的“吴国年大爬”。这时我才恍然大悟,才明白就是我传给他的这个转体动作,使“吴国年”的大名响彻全球。我也真心的为他自豪。

  也曾记得,自从教授吴国年鞍马动作以后,我就开始了设计体操新颖动作的生涯,并且还加快了学习体操动作单线图的“美术功夫”(到中央美院学习了绘画基本功)。并且每星期都到国家体操队展示我的“设计”-----把“创新动作连续图”贴在国家队体操馆的墙上,为教练和运动员们观看和参考。从此,认识了高健和黄玉斌。而每次高健指导都非常热情的欢迎我。

  鞍马成套“难新动作图解”也给八一队王雪教练送去了一份,知道我设计动作的人不算少,但只有吴国年练习了我设计的“三部位大爬”,满足了我为体操做贡献的一丝心愿。

  因为我能画出“动作关键要领”,体操处委派我完成了1990年的“全国男子少年体操教学训练大纲”图解的绘图任务。在绘图中,由于我那追求超前的思想,不由自主地画出了“伞式全旋”,高规格(全直)要求。15年后,我的“幻想”-------只有“肖钦”完成了。

  前年,我把上图赠给八一队肖钦时,他说:“小时候,教练就是这样要求我练习‘全旋’ 的”。

  因此,我认为体操的创新动作,不但需要生物力学的逻辑思维,而且更加需要动作图解绘画的形象思维(因为体操是艺术表演项目)。

  吴国年的几个学生都在北京队任教练,我衷心的希望,你们能够发扬吴教练敢于创新的精神,创出更多的中国人命名的难新动作来,为国争光。(来源:北京体操老教练 张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