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中心推广“快乐体操” 构建后备人才培养新模式

2015-02-13 10:58

  原标题:2015年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会议交流发言摘编——推广“快乐体操” 构建后备人才培养新模式

  近年来体操项目的后备人才培养面临严峻挑战。2014年国家体操女队梯队建设断档,可用适龄运动员严重不足,勉强凑够6人,亚运会、世锦赛双线无间隙连续作战,凸显严重的后备人才危机。我国体操项目多年来基础很薄弱,青少年参与体操活动和训练的比例很低、人才总量很少,各级体校和省队存在招生难的严峻困境,教练员流失严重。体操作为体育之父,有益于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有益于为其他运动项目培养基础运动能力,然而这些功能并未被认识和开发。

  体操项目与其他项目一样,后备人才严重缺乏不仅是工作问题,更主要的是体制性问题。因此,结合抓后备人才工作,着力创建新型体育体制和机制十分重要。为尽快改变现状,中心经认真调研认为,中国竞技体操的发展应搭建新的体制和运行模式,希望逐步建立起新型的体操发展“四级模式”。即第一级为竞技体操国家队,这是奥运争光的主力军;第二级为现有的各省市体操队,这是国家队的主要后援;第三级为现存的省市体操学校及未来逐渐发展起来的高水平体操俱乐部,这是主要的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第四级为校园体操和快乐体操俱乐部,这是推广普及体操,扩大体操人口的基础工程,也是体操项目增强学生体质的基本平台。

  当前各省市队伍和体操学校招不到人的症结是我国的体操项目过于专业化,青少年儿童不愿意练体操。去年年初,中心提出了“快乐体操”的理念。顾名思义,“快乐体操”就是让参与体操活动的孩子们能快快乐乐地玩耍和锻炼。从“快乐体操”开展得比较好的国家情况看,其普及推广的目的着重于让孩子们快乐地参与体操活动,不像竞技体操那样追求竞技性,其教学内容注重趣味性和娱乐性,教学方法体现灵活性和多样性,锻炼过程讲究游戏化和自觉性,器材设备确保安全性和多彩性,教学结果以人为本,因人而异,量力而行。

  中心确定了“快乐体操”的推广模式为主要以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和中国体操协会的名义进行推广,以行政支持为基本保障,以市场营销为主要手段,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如各级政府的支持、赛事推广公司和俱乐部的参与以及有关厂家、商家的实物和资金赞助,全面推动快乐体操进幼儿园、小学、中学、社区和商场等。推广的目的是扩大体操锻炼人群,为成立体操俱乐部做准备,最终目标是让将来遍布全国的体操俱乐部成为培养后备人才的基地。

  去年举办了首次三级和四级动作“快乐体操”教练和裁判培训班,来自基层体校、幼儿园、体操俱乐部和推广公司等近400人报名参加。举办了首届全国“快乐体操”赛,共有来自40个幼儿园、小学、俱乐部和少体校的360多名小运动员参加,80%为业余水平的小朋友。颁布了《全国快乐体操等级锻炼标准》。共分为十个等级,参考年龄从少儿3至12岁。《等级锻炼标准》的项目设置根据少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按照普及和推广、群众性和专业性相结合的原则,项目主要包括蹦床、自由体操、跳跃、单杠、平衡木、双杠等。配合该标准,中心还发布了《少儿体操器材标准》。该标准中确定的体操器材与传统的竞技体操器材有很大区别,其特点为安全、多彩、充满趣味性。

  根据体操发展的新思路,中心希望形成“五位一体”的格局。主要通过努力抓大众体操发展,稳住体操学校,形成新的体操俱乐部模式,形成新的竞赛体系即国际比赛—国内比赛—青年比赛—俱乐部比赛,加强发展国际关系,重视后备人才建设。(李雪颖整理)